中新网西安7月19日电 (记者 阿琳娜)教育部人工智能领域“101计划”建设成果发布会18日在西安交大召开。人工智能领域“101计划”以“基础性、前沿性、交叉性、融合性、系统性、实践性”为建设原则,“101计划”牵头人、西安交大郑南宁教授先后组织了8次教材撰写推进等工作会议,共计360余人次参会讨论,构建了由12门核心课程、15门参考课程和2门综合实验课程组成的多层次课程及教材体系。
来自国内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和产业技术创新优势的18所高校、3所中国科学院研究所、3家头部企业等单位代表组成建设委员会和教材撰写组,22位院士和资深专家评审教材编写方案,12位院士和知名专家担任核心教材主审,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共同承担出版任务,为探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新理念、新体系和新方法,树立人工智能教育改革新标杆提供有力支撑。
西安交通大学校长、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群表示,教育部“101计划”汇聚顶尖高校资源,建设核心课程、教材、师资与实践项目,填补了高水平AI教材空白,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“源头活水”。西安交大将率先使用教材革新培养模式,强化师资培训提升教学能力,共建共享资源发挥辐射作用,持续迭代完善优化教材体系,以教材成为学子探索人工智能的“金钥匙”,助力培根铸魂育英才。
会上,郑南宁介绍人工智能领域“101计划”建设情况和“高等学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战略研究报告暨课程体系”(人工智能领域“101计划”白皮书)。经过近一年的建设,《高等学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战略研究报告暨课程体系》、12本核心课程教材的编著和样书已完成出版。15本参考课程教材和2本综合实验课程教材的书稿将于今年8月前提交出版社。
郑南宁表示,成果发布不是任务的终点,只是新征程的起点。他建议,在教材委员会的基础上,由高校、研究所、企业和出版社联合成立中国高校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课程建设联盟,在教育部的指导下,发挥集体智慧,顺应AI时代的发展变化,持续推进一流师资、一流课程、一流教材的建设。
会议发布了12本人工智能领域“101计划”核心课程教材,包括《人工智能概论》《数据科学基础》《计算机视觉》《生成式人工智能》等。这12本核心课程教材与15本参考课程教材、2本综合实验教材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领域“101计划”教材体系。
此外还发布了《高等学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研究报告暨核心课程体系》,主要内容包括“高等学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战略研究报告”“高等学校人工智能专业核心课程体系”和“高等学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”。该体系涵盖了国内外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调研分析、“101计划”建设情况、12门核心课程大纲,以及17所高校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培养方案,将为各类院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引导和示范,也为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及学科建设提供参考。(完)
zaitakanlai,zhenzhengdejichuyanjiu,duoshushiyiwendingjingfei、yangepingguzhezhongfangshituidong。wendingzhichiqiantixia,yigekeyanguanlixitongruguoquefawanshanneibupinggutizhi,meiyoutaotai,henkuaijiuhuixianru“yanglanren”“chidaguofan”deninao,meiwunianjinxingdeyiciyangexiaotongxingpinggukeyicongzhidushangdujuezhedian。“tanlvshuo,zhuanyedejichuyanjiujigoushibunengyangrende,meigekeyanrenyuanyidingdouxiangyundongyuanyiyangcanyucankudequanqiujingzheng。”在(zai)他(ta)看(kan)来(lai),(,)真(zhen)正(zheng)的(de)基(ji)础(chu)研(yan)究(jiu),(,)多(duo)数(shu)是(shi)以(yi)稳(wen)定(ding)经(jing)费(fei)、(、)严(yan)格(ge)评(ping)估(gu)这(zhe)种(zhong)方(fang)式(shi)推(tui)动(dong)。(。)稳(wen)定(ding)支(zhi)持(chi)前(qian)提(ti)下(xia),(,)一(yi)个(ge)科(ke)研(yan)管(guan)理(li)系(xi)统(tong)如(ru)果(guo)缺(que)乏(fa)完(wan)善(shan)内(nei)部(bu)评(ping)估(gu)体(ti)制(zhi),(,)没(mei)有(you)淘(tao)汰(tai),(,)很(hen)快(kuai)就(jiu)会(hui)陷(xian)入(ru)“(“)养(yang)懒(lan)人(ren)”(”)“(“)吃(chi)大(da)锅(guo)饭(fan)”(”)的(de)泥(ni)淖(nao),(,)每(mei)五(wu)年(nian)进(jin)行(xing)的(de)一(yi)次(ci)严(yan)格(ge)小(xiao)同(tong)行(xing)评(ping)估(gu)可(ke)以(yi)从(cong)制(zhi)度(du)上(shang)杜(du)绝(jue)这(zhe)点(dian)。(。)“(“)坦(tan)率(lv)说(shuo),(,)专(zhuan)业(ye)的(de)基(ji)础(chu)研(yan)究(jiu)机(ji)构(gou)是(shi)不(bu)能(neng)养(yang)人(ren)的(de),(,)每(mei)个(ge)科(ke)研(yan)人(ren)员(yuan)一(yi)定(ding)都(dou)像(xiang)运(yun)动(dong)员(yuan)一(yi)样(yang)参(can)与(yu)残(can)酷(ku)的(de)全(quan)球(qiu)竞(jing)争(zheng)。(。)”(”)
一张照片欢迎夏天
站在当下的十字路口,我们更需要回答:基础研究需要怎样的资助方式,什么是真正的基础研究?“无用”和“有用”间如何平衡、转化?为何中国的基础研究一直缺乏对全人类有影响力的原创性、前瞻性成果?